一是存在"形式上公开多,实质上公开少"的现象。一些单位主动公开的动力不足,"宏观上积极支持、微观上谨慎观望"。政府机关提供的信息和群众真正想要的信息有时存在"错位"现象,公开实效不够,形式上公开多,实质上公开少。
二是政策解读专业化程度不高,政策解读规范化制度体系不完善。政策解读中专家解读较少,专家库建设不够完善。少数部门、单位缺少解读文件的意识,还存在主动解读不足、解读形式单一、解读随意性较大、效果有待提高等问题。
三是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人力"不够足",工作培训效果不显著。政务公开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大;政务公开部门中法律、互联网及相关业务领域专业人员的配备不足;很多政务公开工作人员同时兼顾多项工作;政务公开的业务培训体系还不够完善,培训效果不显著。
四是公开平台还有待进一步整合,部门协同工作机制需进一步加强。个别部门、单位在本部门网站上公开信息较多,对市政府信息公开平台保障不足,也给公众查找信息带来不便。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主要依赖于部门相关工作人员之间个人化的互助和沟通交流达成,而未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的协同合作机制。
五是依申请公开工作仍有待进一步规范。仍存在一些部门答复书格式不规范、缺少编号、未注明救济渠道等现象。
六是创新创优工作动力不足,成果转化效果不明显。一些部门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欠缺,未能从工作创新中提炼出进一步提升工作质量的方式方法,创新创优成果转化为下一阶段工作提升抓手的效率效果不明显。
一是进一步健全完善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制。全面落实"五公开"工作机制,建设"五公开"目录体系,明确公开主体、内容、时限和方式。通过建立和完善案件会审制度、督查通报制度、培训管理制度、政务公开考评机制、第三方评估制度等,全面加强对全市政务公开工作的指导、推进、检查和监督。
二是强化主动公开工作。进一步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积极探索制定政务公开负面清单,加快推进不见面审批、预审代办、互联网+政务服务;在市区政务服务中心等场所开展公开查阅点试点工作。
三是加强政策解读与回应工作。充分认识政务公开工作不是简单的文件发布,而是要做到公开、解读、回应的三位一体,切实转变思想观念,以政务公开服务领导决策、服务中心工作开展、服务人民群众信息需求,维护法治政府、透明政府的良好形象。
四是加大政务公开工作培训力度。以基层培训为主,开展全市政务公开基层系列培训活动。组织好案件会审会、工作片会、交流会和研讨会等各项工作,切实提升全市政务公开工作整体水平。
五是强化政务公开平台融合应用。做好政务公开平台的功能开发与整合,充分发挥"中国?南京"政府门户网站的作用,打通数据接口,实现单一平台录入、多平台发布,优化信息传递流程,形成政务管理的大数据系统,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来提升治理能力。
六是做好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工作。依托试点工作开展,进一步探索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体系建设。在实践中不断挖掘、总结试点工作的创新做法和可推广经验,以点带面,形成示范效应,促进政务公开整体工作的提升。
七是深入开展政务公开研究。依托高校理论优势,结合我市实际,做好政务公开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总结具有南京特色的政务公开工作方法,进一步改进"基于公共价值视角的政务公开指数"体系,探索南京政务公开工作创新发展的实践对策。